07-04-14 重逢——记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参访碑林的记忆

 

 

南大校友在潘受的书法碑前合影, 左起: 杨金枝、潘斯里魏顺莲、胡玉颜、缪进新会长。右一: 李福生、陈健诚。

当碑林顾问陈健诚老师、王介英老师和符永刚博士知道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一行50人将于3月6日到访碑林时,他们都义不容辞要亲自接待。50年前的莘莘学子,如今都迈入古稀之龄。身为南大校友的陈老师和王老师见到这群年届“七上八下”的校友时都直呼学长,这份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,溢于言表。本身也是书法家的陈老师这么介绍:“碑林是本地第一代书家的记录,来这里走一趟,相信大家会对这一区倍感亲切”。第一个碑即是陈嘉庚的书法作品,大家没有忘记,毁家兴学的“嘉庚精神”,正是在南大创办人陈六使身上继承了下来。

华教史上里程碑

       英殖民地时期,“南洋大学”正是汇集了各地平民百姓的血汗,为了要成立一所栽培华裔子弟的大学,大家义不容辞,挺身而出:三轮车夫义踏、理发师义剪、建筑工友捐出一天辛劳的工资、渔夫贡献出海一次的捕获……而兴建起来。这样的理念,让身在南洋的子弟能继续升学,是华教史上的里程碑。

      南洋大学的兴衰起落是新加坡华教史的一个缩影:从1953至1958创建期、经历1959至1974争取学位受承认到改制、再到1975至1980变质与被关闭,一代人所凝聚而成的心血结晶只有短短25年。南大师生都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。无论当时多么的轰轰烈烈,云南园不是昔日的校园,从青涩少年到成家立业,其中的人事变迁早已不在话下。

       沿途走到孔翔泰的碑时,南大校友会会长谬进新说:“呀!这位是我爸爸妈妈的证婚人”,引起全场人会心一笑;走过李秀添的碑时,有人说“这是我的老师!”……走到潘受的碑时,更能引起南大人的共鸣。

       留书者与游访者在流光中曾交汇的声音此起彼落,这表示他们都曾在彼此的生活中真实的存在。潘受,原籍福建南安,原名国渠。曾任叻报编辑、柔佛麻坡中化中学校长,及中国抗日战争南洋筹赈难民会秘书长(时任主席为陈嘉庚)。林语堂风波后,受以陈六使为首的南大执行委员会委托,在南大尚在挣扎成长的幼苗期担任秘书长,扶持度过一段没有校长主持校务的艰苦4年,直至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,才辞去职务。据说《创立南洋大学宣言》这篇鸿文是由他所起草。

生涯起落与南大紧密相连

      《宣言》阐明创立南大的四大理由:(一)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,(二)为中学培植师资,(三)为本邦造就专门人材,(四)为适应人口上之需要;和二大特质:(一)沟通东西文化,(二)发展马来亚文化。潘受因积极投入华教事业曾被剥夺公民权,对于现世的种种不公,他却抱持不批判的人生态度。每逢五、六、日,潘受会到新加坡中华书局与朋友相聚、品茗、随心写字送人。1983年4月份恢复公民身分,1994年荣膺新加坡总统颁发卓越功绩勋章,1998年获颁名誉博士。他的生涯起落悲愤之情与南大紧密相连,也正由于有知书达礼的气节让他在落寞之时仍维持高雅的姿态。

       碑林顾问杨金荣收藏多幅恩师的作品,特选这幅上款为“丽水先生雅正”的对联:“野云低渡水春谷远含风”,最能反映“一切顺其自然”的写照。这幅作品也记下陈丽水与潘受的交情。陈氏为笨珍人,入籍新加坡,是建筑承包商,他对文艺有兴趣,也广交文人雅士。当时政府要拆除“南洋大学”的校门,陈丽水虽接获工程投标却不愿摧毁。这样的一种思维,反映各阶层人士面对强权无能为力,却仍然守护着内心深处的南洋大学。

让人世间充满温情

      从过往的事件体会前辈们的人情冷暖,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真善美的念头,透过各自的方式让人世间继续充满温情。南大成立初期,时代青年们都有感时忧国的使命,对本土关怀逐渐扩大;南大虽已不在,但校友会凝聚力却牵引全球,影响力深远。淡淡暮色下,老同学仍能相聚首、话家常实属难得。更没想到不同时期结识的故知旧雨,此趟会在“马来西亚中华人文碑林”这片园林重逢,你一言我一句,竟恰到好处,展现了令人遐思的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;心中兴起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眷恋,和对文化进展的期待。

南大校友访碑林团体照

访客留言

导览图

相關網頁

聚仙楼
桃源古鎮
圓滿契約

新闻